photo.jpeg

隨著電影上映,網路上突然多了許多關於「轉速」的語彙,諸如:7000rpmxx7000rpm之後才xx,我想這應該是源自於電影開頭及後面幾段形容關於7000轉之後的世界是如何迷人的台詞,實際上,市售車就算是運動化車款,引擎轉速有超過7000轉的也如同鳳毛麟角般稀少,就連義大利性能車本格派, Enzo 都曾經替他開過賽車 Alfa Romeo 都沒有突破7000轉紅線的市售車;自己開過幾台比較運動化的車款也是如此:E46 M3 實至名歸的高轉速引擎,官方數據8000轉紅線,實際7500轉至7800轉之間動力已經衰退(或許因為不是新車),要上8000轉無太大意義;SUBARU WRX STI 6500~6800轉動力衰退(也是老車),過7000轉後斷油,這一台車連7000轉都進不去,進去了也沒意義因為動力早就下降,剩下的只有車速減緩跟增加耗損罷了;Porsche 911 997 當時開的是自排車,沒什麼機會上紅線,接觸這台車的時間最短,不過印象中也是大約6800轉動力衰退,沒有7000轉之後的速域,電影台詞聽起來很迷人,但現實上能體驗到這種階段的時刻少之又少,至少對於我來說就是這麼一回事,畢竟大家都不是開賽車代步,不過商業電影就是這樣,浪漫的地方還是要多一點才能打動觀影者,所以「賽道狂人」部分情節基本上是杜撰的喔。

 

以商業電影來說,【賽道狂人】這部片的重點出乎我的意料,雖然許多媒體都強調這部片的速度感有多強烈多真實,但事實上在影片中我是不太有感覺的,對我來說這部片反而比較像是在敘述 Carroll Shelby 和技師兼車手 Ken Miles 之間的情誼以及 Carroll Shelby 的高超交際手腕,還有那個時代對於追夢的熱情:只要你敢作夢都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成真,兩個同為車手但個性完全不同的主角所激發出來的火花的確是很有可看性,加上兩位演技派硬底子明星的詮釋也讓人文層次深度增加不少,友情、夢想、親情、賽車各種元素的比例分配讓人覺得很舒服,都是得高分的理由。

之前看過的 Ayrton Senna 紀錄片、Hitting the apex、或是同為商業電影的 Rush 都是不錯的硬派賽車影片,對於車手的人格及心理素質或是賽車界的生態都有很精緻到位的側寫,我個人是認為像這樣子的資訊對於喜歡賽車這項運動(或是單純喜歡欣賞車/駕駛車輛)的觀眾來說還是比較有收穫一點,至於【賽道狂人】我會把他歸類為偏感性及有人文溫度的作品,「賽車」在電影裡只是一個元素而不是主軸,這一點和導演的另外一部作品 Logan 有著類似的脈絡。

 

電影與現實: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由於電影中的事件發生在1966年的利曼賽車這個時間點距今已經超過了50年的時間,許多觀眾一定跟我一樣根本不知道那個年代的時空背景,例如像是我在看這部片之前就不知道 Ken Miles 是何許人也,於是事後的查證也有助於我們解讀這部片的情節,不過一查之下才發現其實很多電影中的橋段在現實中應該是不太可能出現的。

1. Ken Miles 在福特找上他之前早就是汽車改裝高手以及知名車手,甚至還有在製造自己客製化的賽車,許多資料也都顯示 Ken Miles 在賽車界的風評其實是不錯的,不過電影中的 Ken Miles 似乎是個人生失敗組,不但大家當他是笑柄,沒賺到什麼錢之外自己經營的維修廠還被查封,雖然他並不是所謂學院派的車手所以的確可能被歸類為「異類」,但是到底有沒有電影中演的那麼潦倒還有待商榷喔!

2. Carroll Shelby 早就已經和福特汽車有合作關係了,電影的情節卻一副好像 Carroll Shelby 從來就不認識福特一樣,雖然 Lee Iacocca 前來拜訪 Shelby 時在辦公室有提到積欠福特貨款的橋段,不過 Shelby  Ken Miles 在餐廳吃東西的那幕卻像是從來不認識福特汽車一樣,事實上除了好幾年前的 Shelby Cobra(搭載福特引擎) 在賽車界已經掀起了一陣旋風之外,1964 Cobra 甚至在賽道上擊敗法拉利的 GTO,並且於隔年替福特汽車打造了一款高性能的福特野馬:Mustang fastback shelby GT350,以及其後更為人所知的 Ford Mustang GT500(驚天動地60秒)。

3. Ken Miles 除了參與上述 GT 350 的設計之外甚至還開著 GT 350 參加比賽,所以事實上 Ken Miles 也早就跟福特有合作關係了。

4. Ken Miles 因為GT350上的成功才有機會測試本片的主角:GT40

5. Carroll Shelby 載著老闆飆車,根據資料福特汽車單純是因為因為收購不成的面子問題想要整死 Enzo Ferrari,使用的手段就是大財閥的金錢戰術,並不是對賽車產業有什麼熱情,連比賽都懶得去看所以當然也不可能在GT40裡面喜極而泣。

6. 1966年利曼大賽駕駛另一台GT40 Bruce McLaren,聽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沒錯他就是超跑品牌麥拉倫的創始人,也是學院派的車手、工程師,相對於 Ken Miles 來說是福特汽車更希望取得勝利的人選,因為形象符合企業品牌。

7. 電影中福特的高階主管 Leo Beebe 表示自己並不知道要求領先第二名 Bruce McLaren 許多的 Miles 放慢速度,好讓3GT40可以並列衝線會導致 Ken Miles 無法取得第一名(最終無法拿到3冠王頭銜),但事實上法國官員在事前有告知福特,主辦大會無法接受平手的安排。

8. Miles 在之後的車輛測試中死於失控翻覆的事故,這起事件使得防滾籠被廣泛使用於日後的賽事。

9. Ken Miles 的隊友也就是拿下1966年利曼冠軍的 Bruce McLaren 1970年測試自家原型車時車禍身亡。

10. 雖然電影中 Ford GT40 幾乎可以說是 Ken Miles  Carroll Shelby 一手催生,但實際上關於 GT40 的資料卻少有提到這兩號人物。

Watch-Spotting-The-Cool-Watches-of-Shelby-and-Miles-Back-in-The-Days-and-in-Movie-Ford-v.-Ferrari.jpg

可以一起改車、賽車,對於愛車的人來說大概就是 Fast and furious 的現實版本吧!(只限13集)而實際上 Ken Miles 對於 Carroll Shelby 來說也真的是不可多得的知己兼事業夥伴,尤其是都流著賽車手及改裝達人的血液,據說 Carroll Shelby 一生最感傷的事情就是 Ken Miles 的早逝,而至於福特汽車呢?老實說我真的不覺得他們看到這電影會開心耶,從一開始與法拉利的交涉到之後的比賽,不管是車子的外觀、領導階層的思維模式、對賽事參與的熱情......每一個地方似乎都在暗損福特集團,GT40的確是個經典,1966年的利曼大賽也的確是福特汽車永遠不會被抹滅的成就,不過事實上在整個事業的精神高度上,至今福特汽車仍無法達到法拉利的水準,甚至連當初替他開車的那個 McLaren 所創立的品牌都已經遠遠超過福特了,或許這就是電影中一直被提到的「內涵」有所不同吧!

 

由於時間點的巧合,這部電影往前往後都有許多有趣的時間軸可以去研究,例如 McLaren 車隊後來的成功也連帶與許多名將相提並論例如:Niki Lauda、Alain Prost、Ayrton Senna.....再到近代的 Lewis Hamilton、前經營者 Ron Dennis 等,以及與 Bruce McLaren 年輕時曾經合作過不少時間的 Cooper Car Company,其實就是現在 mini cooper 的 JCW 品牌,因為 Cooper Car Company 非常專精於改裝 mini 並且參與賽事,當時改裝出來的 mini 就稱作 mini cooper。至於 Ken Miles 這邊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在接觸 Shelby American 之前就跑過賽百靈、利曼等許多比賽,也開過蓮花及保時捷的賽車,除此之外這些響噹噹的人物其實出身都很平凡,就連 Enzo Ferrari 都是如此,甚至曾經差一點找不到工作;這些人憑藉著自己的熱情與天分將夢想延伸到如今所取得的成功,想必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無法想像的境界,靠的或許就是追求完美以及毫不妥協的態度吧!相對現在汽車研發及賽車產業已經只有大企業、財團才玩得起的年代來說,那真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代。

arrow
arrow

    星塵製片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