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117.jpg

WRX STI GDB 現況

記得剛開始接觸車子的時候曾經聽過玩車的前輩有個說法: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區分,車輛升級順序要從下往上才比較合理,因為車子四個輪子在地上跑,接觸地面的的部分是最重要的!當時對於車子的理解沒有現在這麼多,但是這一句話倒是有聽進去;雖然說對於車輛升級或許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在接手這台車的時候,這樣明確的方向給了我不少幫助。

 

IMG_8230.JPG

底盤及外觀未整理前

 

DSC_1651.JPG

前車主用的原廠框、台製卡鉗及spacer

卡鉗、碟盤、來令、油管這幾項是我第一步開始著手的升級;17吋的原廠框我沒意見,除了前幾篇有提到的無敵爆龜搭上原廠框有點不協調之外(請看第一集),但是spacer+卡鉗+碟盤+不知名的胎(普通胎已經忘了品牌)+煞車會抖到不行我就很有意見,不過呢這是接手時就知道的事情,所以沒有什麼好抱怨的,既然車主換人了,那麼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煞車抖動的問題處理好。

 

IMG_7908.JPG

SARO這個牌子現在網路上還可以查到一點資料,只確定是國產卡鉗,有一陣子在鯊魚的圈子裡似乎有些車主使用過,但後來品牌好像就改名了,無論如何,那個時代我還沒接觸速霸陸的車所以沒什麼立場去評論,總之既然煞車要整理,那麼就全部更新吧!

 

IMG_7905.JPG

更換碟盤的時候發現是裝反的,也就是中間的導風片導風效率會比較差;正確安裝碟盤對店家來說是常識中的常識,不知道前車主的碟盤裝反有沒有什麼特殊原因?不過幫我施工的店家則認為應該是裝錯的結果。

 

DSC_0088.jpg

後輪使用這一顆AP對向雙活塞卡鉗,其實現在是卡鉗跟輪框都講求視覺極大化的年代,這種對向雙活塞卡鉗在很多人眼裡根本就很弱,但是整組加上碟盤跟來令對我來說已經是不小的開銷,撇開視覺上的精彩程度不說,以滿足山路小跑的需求來設定,後輪用到對2應該已足夠,46M 300多匹的動力來說,原廠前後輪設定也只搭配一般型式的卡鉗罷了,選用這顆對2是取捨之後的決定,畢竟這車要升級的部分還很多,錢得花在刀口上。

 

IMG_8004.JPG

會選擇這顆卡鉗是因為市面上以對二來說大概能上的也只剩這顆了吧......當初在詢問的時候有一些店家連接這部分的施工都懶得接;稍偏競技取向同時帶有防塵套,使用上比較符合需求。

 

DSC_0065.jpg

四輪的升級還包含四顆18吋SSR輪框,前輪則流用brembo 代工的STI F50原廠卡鉗,在「視覺動力」部分,因為已經升級大一號的框所以施工店家對於流用原廠F50卡鉗+碟盤不是很滿意,認為在視覺上小了一點,不過一樣基於預算的考量最後還是維持這樣的設定。輪框只升級成18吋也是成本因素,原本一直在看的二手鍛造框,最後因為行駛台灣路面的實用性及後續維修更換的便利性而作罷。

 

DSC_0058.jpg

卡鉗跟輪框都是霧面的外觀,施工店家對於我上述項目從尺寸到顏色都選小一號或霧面覺得有點奇妙,其實除了預算的考量之外還有另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怕成為台灣警察的目標,雖然現在或未來這台車都不太可能成為爆改式樣,不過台灣政府對於「違法改裝車」的認定有的時候是很低能的。從學會開車那一天到接手GDB STI之前從來沒有過升級輪框的經驗,只能說這框拿在手上跟原廠框相比之下輕很多的感覺真爽。

 

DSC_0091.jpg

胎皮一樣沿用從46M時代就開始使用的Michelin pss

 

DSC_0092.jpg

看起來折胎的情況有點多,這條胎用在STI上或許是因為扁平比的關係,也或許是因為四驅車加上底盤有重新設定所以在彎中的極限比較高(當然跟操駕的技術還有進步空間也有關係),胎壁被吃到的情況比46M多出不少,這一個部分之後會改用胎壁硬一點的品牌再來比較看看。一輛車的學問還真多,從一顆螺帽到一顆引擎對我這種普通人來說都是學無止境啊!更不用說駕駛技術的層面了,即便是已經接觸手排車將近5年的時間而且這中間也不曾再開過自排車,但前幾天上山都還可以感覺到跟趾的技巧似乎又進化了一些呢!

 

25551815_1538663656203054_9117185745836950034_n.jpg

Öhlins剛上的嶄新模樣

 

DSC_0074.jpg

這也是我第一次升級避震器,相較46M仍然使用原廠避震器走跳,這次的升級可說是大手筆;不過既然連保養46M的店家都說Öhlins的好,那麼應該是沒有什麼殘念了。
 

DSC_0080.jpg

除了用過原車主硬得跟鐵棒沒兩樣的cusco避震器之外(隨便一個彈跳就會失控,這是人的關係跟品牌無關)沒用過其他品牌所以無從比較,這組避震器在實際使用上的確是又增加不少彎中的極限,想必這些多出來的極限在車輛行駛中一定也默默的幫了我不少地方吧!DFV強調的是可以處理各種細微又複雜的路面變化,性能方面就不多說了,我唯一擔心的只有這組避震器對台灣路況的耐用度。選擇方面其實店家還有給出TEIN的選項,不過因為前車主原本說好過戶含一組全新TEIN避震器備料會隨車附上最後卻反悔,所以這個品牌不管現在或日後我都不會讓他上車(一樣人的問題跟品牌無關)。

 

IMG_8011.JPG

底盤部分最後一塊拼圖:後差速器更換。後差速器選用OS GIKEN,理解中鎖定率是由差速器本體自由調控,用上這顆當然是為了行駛山道做的準備,使用心得就是入彎的感覺順暢許多,進彎點似乎也跟原廠不同;彎中稍微補油則帶有修正角度的效果,有時甚至會感覺有點後驅車特有的動態,當然所有差異都是顯現在細微之處,並不是說上了這一組就可以很明顯削掉多少秒,快到什麼程度;這些也都是個人主觀的感覺,本人非專業車手,對這個品牌有興趣的話上述言論當參考就好,另外更換差速器的一項缺點就是增加換油的成本。至於底盤其他的鐵套、橡皮......等等都還堪用,所以且戰且走就不急著升級囉!

 

DSC_0096.jpg

胎內式胎壓偵測器蠻好用的,有預算的話最好在進化的同時順便安裝,不過我這顆外型普普就是了。

 

IMG_9331.JPG

底盤整理到一個階段終於可以把車開上山了,沒想到第一趟就發生胎框炸裂的慘事......好新的胎跟好大的洞......

 

IMG_9335.JPG

原本以為單純爆胎

 

IMG_9336.JPG

原來連框都被刺穿了啊......狀況發生的第一時間車速不算慢,是在一個寬闊的下坡路段,除了超大一聲爆裂聲外,胎壓偵測器也馬上就給出反應讓我有應變的時間,剛上路不到100公里的框就這樣死掉了,還真是財去人安樂啊!只能往好處想說這顆爆掉的框修復之後至少可以拿來當備胎,再來就是還好當初用的不是鍛造框......

 

DSC_0689.JPG

底盤與外觀整理後......

底盤工程就在咬著牙關的大失血中暫時告一段落,目前使用上都很滿意,接著就是讓協助整理這台車的店家頭痛不已的外觀復原囉!

外觀重整:老車入手轉生術 #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星塵製片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